1. 故事梗概
這是一個關於包容與愛的故事。
在中文裡,“阿姨”意為“阿姨”或“伯母”,是對年長女性的尊稱。
父母愛孩子是天性,但並非所有父母都懂得如何去愛。尤其是那些在中國大陸共產體制下成長的人,他們習慣於自上而下的權威和控制,並常常無意識地將這種模式應用到對子女的教育上。
本故事基於兩位華人移民的真實經驗。故事的主角──一位名叫潘的中國母親,失去女兒後,為了爭取在加拿大撫養外孫的權利而奮鬥。在這個過程中,她學會了寬容,學會如何關心他人而不強加自己的觀念。同時,她的堅韌也影響並激勵另一位主角——一位名叫艾雅娜的原住民女孩,讓她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找到力量。
故事發生在一個加拿大城市,兩位女主角在那裡相遇並建立了聯繫。儘管語言不通,她們仍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紐帶,相互支持。她們的交流與衝突,不僅展現了兩種文化與成長環境的差異,也反映出其中的共通之處。這是一個典型的加拿大故事,其中有華人移民、本地加拿大人、原住民以及第三代移民,他們共同編織出這幅故事的畫卷。
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以包容和關懷為基礎,而這正是潘需要學習和珍惜的價值。這段經歷使她深刻體會到,加拿大的文化或許能幫助她成長,而她自身所擁有的中國傳統文化——勤奮、忍耐與堅韌——同樣能積極影響加拿大的年輕一代,幫助他們克服人生的困難。
這部作品獻給像潘一樣的年長移民,也獻給像艾雅娜一樣的加拿大年輕人。
3. 製作人的意圖
如今,在共產主義統治下的中國,越來越被西方自由社會視為威脅。那麼,生活在中國的人們呢?他們既是共產主義的受害者,同時在潛移默化中被共產主義改變了價值觀和生活方式。
每年,都有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來到加拿大。他們或多或少受到共產主義的影響,他們對普世價值的理解與加拿大主流社會有一定差異。他們如何融入加拿大的文化和生活?
許多移民習慣於中央集權制度下的指令式管理和等級關係,甚至將這種模式帶入日常和家庭生活。這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許多衝突和家庭悲劇。
另一方面,這些新移民可能缺乏的包容、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能力,正是加拿大多元文化的核心價值。我們希望這部作品能引發人們的思考──以怎樣的心態和方式,我們才能真正地包容彼此、關懷彼此?
在這部電影中,觀眾將看到熟悉的加拿大風景和街景,在明亮清新的畫面中感受到希望與歡樂。同時,他們也會看到陰謀、痛苦、衝突、絕望與黑暗。光明與黑暗、愛與恨,不同的色調交織在一起,構成這部作品的畫面。
一旦專案獲得批准,我將利用資金進行拍攝、特效製作和行銷。我們將與加拿大的華人組織合作,推動這部電影,向更廣泛的觀眾——特別是華裔加拿大人及其他受共產主義影響的新移民——介紹。同時,我們也會利用社群媒體,讓更多年輕的加拿大人接觸這部作品,希望他們能從中獲得啟發與力量,去面對人生的挑戰與危機。
2. 主要人物
潘(Pan):在中國出生長大,潘身上帶有傳統中華文化的勤勞和堅韌,但也深受權威思想的影響。她總是以自己的標準要求他人,甚至對自己的女兒也不例外。她的強勢給女兒帶來了巨大傷害,甚至在女兒最脆弱、最需要幫助的時候,她依然忽視了女兒的真正需求,堅持灌輸自己的理念。然而,在加拿大的經歷讓她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誤解,並最終學會了寬容、理解和愛。
艾雅娜(Aiyana):一位年輕的原住民女孩。她的父母因吸毒、酗酒和家庭暴力而失去監護權,她年輕時便被政府帶走。她對加拿大政府充滿怨恨,甚至敵視那些試圖幫助她的社工。她在人際互動上有障礙,不擅長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但本性善良純真。
赫普西(Hepssey):艾雅娜的社工,同時也是第三代華裔移民。她兼具中華文化的善良與謙遜,以及加拿大文化的包容與耐心。她在潘的轉變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,她與潘分享的祖母的智慧成為潘覺醒的重要機會。
陸(Lu):潘的前女婿。他精明而自私,是個利己主義者。他並非真正關心自己的孩子,而是為了爭取潘女兒留下的房子和保險金,與潘爭奪孩子的監護權。
傑(Jie):潘六歲的孫。在經歷母親過世和與外祖母分離後,他被親生父親和繼母忽視,長期被鎖在地下室裡,獨自生活。這些創傷讓他變得沉默寡言,甚至對潘的呼喚也毫無反應。